光学高温计的来历
更新时间:2018-10-15
点击量:1908
1742年,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制成另一种水银温度计,它以水的沸点为100度、冰点作为 0度。到1745年,瑞典的
林奈
将这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,这种温度计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摄氏温度计。
早在1735年,就有人尝试利用金属棒受热膨胀的原理,制造温度计,到18世纪末,出现了
双金属温度计
;1802年,查理斯定律确立之后,气体温度计也随之得到改进和发展,其度和测温范围都超过了水银温度计。
1821年,德国的塞贝克发现热电效应;同年,英国的戴维发现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,这以后就出现了
热电偶温度计
和热电阻温度计。1876年,德国的西门子制造出支铂电阻温度计。
很早以前,人们在烧窑和冶锻时,通常是凭借火焰和被加热物体的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。据记载,1780年韦奇伍德根据瓷珠在高温下颜色的变化,来识别烧制陶瓷的温度,后来又有人根据陶土制的熔锥在高温下弯曲变形的程度,来识别温度。
近代温度计
辐射温度计和
光学高温计
是20世纪初,维思定律和普朗克定律出现以后,才真正得到实用。从60年代开始,由于红外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,出现了利用各种新型光敏或热敏检测元件的辐射温度计(包括红外辐射温度计),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领域。
各种温度计产生的同时就规定了各自的分度方法,也就出现了各种温标,如原始的摄氏温标、华氏温标、气体温度计温标和铂电阻温标等 。为了统一温度的量值,以达到通用的目的,权度局*早规定以玻璃水银温度计为基准仪表,统一用摄氏温标。后经数次改革,到1927年改用以热力学温度为基础、以纯物质的相变点为定义固定点的温标 ,以后又经多次修改完善。
现代通用的温标是1967年第13次权度大会通过的 ,1968年实用温标。它以13个纯物质的相变点,如氢三相点,即氢的固、液、气三态共存点(-259.34℃);水
三相点
(0.01℃)和金凝固点(1064.43℃)等,作为定义固定点来复现热力学温度的。
中间插值在-259.34~630.74℃之间 ,用基准铂电阻;在630.74~1064.43℃之间,用基准铂铑-铂热电偶;在1064.43℃以上用普朗克公式复现。